WTB輪框與外胎設計者Jason Moeschler訪談

Jan 21, 2015 at 4:18
by Ian Chu  

Jason Moeschler以完整的單車業界資歷進入WTB,並且執著於將設計推向完美。過去11年間在工坊裡的紮實經驗,加上美國青年組XC冠軍以及三度入選代表隊參加XC世界錦標賽,更加深他在設計上的實力。三度Downieville全山地賽職業組冠軍的成績,證明他是一位了解設計原理並且有能力在場上實際展現臨到車實力的設計師。目前Jason是WTB的全球OEM行銷經理,但是在WTB裡,每個人都是多功能設定,有著不只一項職務。他其中一項任務就是從概念到成品,主導外胎與輪框研發方向。Jason是這樣解釋他的工作內容:

bigquotes我常四處遊走,是個聆聽者。我在世界各地旅行,聽聽人們的需要。然後將這些搜集到的訊息回報給WTB的生產單位,在這裡我們將新概念加注到外胎產品線中。如果生產單位能提出有意義的企劃書,我就接手下一步,也就是讓使用者對這項計畫產生興趣,這包括其他騎士、WTB銷售團隊與WTB的消費者。一個新外胎企劃起步,我必須能夠整理出明確又易懂的需求目標,像是特定的銷售需求,或是消費者的要求。一旦第一件樣品產出,我要確保他們交到正確的測試者手上。我從測試者、消費者、銷售團隊、生產團隊各方彙整回饋,判斷我們是否做出了一項好產品。如果新的外胎有某些不足,我的工作就是設法將這些問題化為語言文字與設計師溝通,改進產品缺點。

Jason Moeshler

目前市面上外胎與輪框的規格我覺得有點過時了。從古到今,騎士們與楔型外胎(外胎與輪框咬合機制)已經角力了一百多年了。舉個例子,現在的下坡賽幾乎是被外胎所限制住了,因為外胎與輪框的製造商們,似乎還沒有辦法確定能製造出在短短六分鐘的世界盃比賽中,能完全正常工作的產品。相反地,越野機車比賽就不會有這些問題,這其中到底是缺了什麼呢?

越野機車有引擎。他們不需要顧慮到底外胎跟輪框有多重,因為有顆引擎幫忙克服額外的重量。所以在越野機車,他們要胎有多重就多重,只要讓胎能夠穩固地與輪框結合,重量不是問題。但是登山車騎士本身就是動力,沒其他東西了。登山車騎士並沒有那種允許因為要取得耐用度而犧牲重量的特權,因為還需要踩踏輸出動力。我自己不是下坡選手,但是從我的觀察來看,頂尖的選手通常對重量很計較,會使用最輕零件取得優勢。換句話說,他們用的零件很多都超出設定的功能。

再來看看我所使用與研發的輪框與外胎,他們都已經經過了超過15年的演進。WTB習慣在Downieville舉辦經銷商新品發表會。Downieville的下坡路段以爆胎著稱,在過去還沒有現代外胎科技時,參加的經銷商換裝爆掉胎的時間大概跟實際在路上騎的時間差不多。爆胎可能是蛇咬、外胎外翻或是胎壁割傷。我們需要準備充足的啤酒保持好心情。這些是所有外胎製造商的問題。到最近在Downieville舉辦的Shimano XTR產品發表,使用WTB TCS無內胎外胎,配上XTR無內胎輪組與密封液。在Shimano的場子有更多的參加者,發表會也持續了幾天。在這其中只發生過一次爆胎。這就是改進之後的最佳證據。

當然還有許多進步的空間。如果你採用正確的無內胎設定,那大多數的爆胎狀況可以避免。你覺得Weir、Cruz、Osborne、Riddle、Sternberg、Price與我騎車時會擔心爆胎或是外翻嗎?當然不會。

現今登山車界最大的爭議是外胎與輪框相容性的問題。你如何能確定外胎與輪框能夠完全相容?你的外胎安裝簡易,或是根本就是一場惡夢?你有辦法打氣進去將胎充飽?胎裡的氣壓隨著時間過去慢慢減低?你需要100psi以確保外胎與輪框完全密合?外胎因為胎過於壓迫輪框而將它撐爆?如果消費者每天都要顧慮這些問題,那真是太恐怖了。更恐怖的是,消費者接受這些成為裡所都然的事實。抱歉,我無法接受這些外胎/輪框組合產生的外翻與破裂結果。每次看見有外胎翻出輪框,我就會不經搖頭。今年Lars Sternberg在EWS ensuro賽裡發生兩次爆胎,但是都還是能騎著扁平的胎下山。怎麼辦到的?因為他使用ETRTO標準的無內胎系統。

anatomy of a tubeless feady tire and rim.
WTB的無內胎系統是少數能與目前主導外胎/輪框規格UST系統相容的設計。尤其是特殊的長方形胎唇邊緣能與輪框結構緊密結合。

「準無內胎系統」,這到底是什麼意思?準無內胎並不是一個標準。並沒有白紙黑字解釋準無內胎外胎與輪框的規格。所以你會發現有很多準無內胎的產品彼此間的相容性不是很完美。外胎與輪框間密合的關鍵是ETRTO(歐洲外胎與輪框貿易組織)的技術手冊。這個手冊同樣也主導了上述的越野機車車輪規格,或是每天開的汽車。我相信沒有任何一家廠商可以接受汽車在路上開著,然後輪胎從輪框上脫落。ETRTO的技術手冊中有著對自行車無內胎的規範。如果登山車外胎與輪框照著ETRTO無內胎規範,這兩者就可以易於安裝、緊密結合,並且在騎乘時保持位置穩定,即便發生爆胎漏氣還是如此。WTB的外胎採用ETRTO規範,獲得了非常好的結果。我們並沒有自己的無內胎系統,就只是遵循了工業界的標準。我們的產品跟其他採用ETRTO規範的產品配合良好。你猜猜看,我們的產品無法與「非」工業標準規範的產品產生不相容的狀況,那這要怪誰?

你對寬輪框的意見如何?它有什麼優點與缺點?

目前我們正在測試幾種寬輪框,都比現在工業標準還要寬,19mm - 25mm內緣寬。我們對胎壁在寬輪框上的表現滿意。整個胎感覺都不一樣了,變得更好。最大的缺點是重量。你會想在輪子的邊緣加上重量嗎?以碳材為原料解決了這個問題,但是有會引發出另一個問題:你會想花大錢買碳輪框嗎?還有另一個問題,現有的胎塊設計需要再改良。現有的胎塊設計並不適合超過27mm的寬輪框。因為這會讓胎面太過方正。

WTB 27.5-inch Scraper rim and Trail Blazer 2.8-inch tire Interbike 2014
WTB令人驚訝開發中的中尺寸寬輪組。27.5吋的Scraper輪框設計與2.8吋外胎使用。這樣組合使用會讓整個胎的直徑接近29吋,能與許多29吋車架相容。
WTB最新的中尺寸27.5寬輪組與外胎是我有記憶以來,你的研發團隊是在這個領域如此創新設計的第一人。就我了解,WTB主要收益來源是OEM客戶,這些客戶大多嚴格遵守國際標準,不然就得面對昂貴的法律代價。這樣的狀況是否會變成促使WTB輪框與外胎開發規格,愈趨保守的ETROTO標準呢?

我花了很多心力將WTB重新拉回一個「創新者」的位置。過去我在公司低潮期時進入公司。當時產品開發的決策落在不適任的人手中。而這個問題解決了,你現在再看看WTB,希望你能看見不一樣的氣息。我很想給你看看正在研發的一些新東西。就算你也會覺得很興奮也,很驕傲。

就前面所提,我不覺的ETRTO無內胎標準是保守的。當正確執行時,ETRTO無內胎標準是唯一一種能讓外胎留在Weir車上的標準。這就是這樣簡單。我相信偏離ETRTO標準就是造成今日外胎/輪框相容問題的原因。是的,27.5+並不是個ETRTO規範的尺寸。是的,27.5+很創新。但是我們對外胎與輪框的研發還是照著ETRTO原則走,以確保相容性與穩定性。

你其實搞錯了,大多數OEM廠商並不遵照著ETRTO規範。大部分OEM廠商並不在意ETRTO。他們不覺得這是個問題,有時在討論ETRTO規範問題時,我必須克制自己不要太過衝動。因為我知道一步錯就步步錯,然後就得請律師了。在業界沒有人會願意因為外胎輪框的問題進法院。

WTB長久以來在輪框材質上就是鋁合金的支持者。現在WTB準備推出第一款登山車碳材輪框與輪組。是什麼改變了想法?這款新的碳材框又與其他廠牌有何差別,值得讓WTB推出?

WTB已經測試碳材框好一陣子了。我們已經弄壞了總價數幾千美元的碳材框。無庸置疑地碳材框騎起來真的比鋁合金框好。同時也無可否認在任何一個週末的比賽裡,你會看見多少被騎壞掉的碳材框,尤其是在那種多岩礫的賽道上。連回到之前提過下坡選手如何想盡辦法爭取重量優勢。碳材框能讓選手取得優勢。它們更輕更硬,並且有更好的加速性。碳框讓整台車感覺起來更好 - 直到框撞到路上石塊,然後就爆了。

WTB wheels 2015
WTB過去對如何製造出可靠的輪框材質有著「反碳材」的概念。所以看見Jason的車上裝了WTB前期的碳材輪框時,我覺得很驚訝。

最近我逐漸把自己對碳材框的成見放下。在對的時機與地方,碳材框會是最佳的工具。當我(不是WTB)一開始反對碳材時,這是因為測試人員都快被碳框搞的快氣炸了。一旦你的碳框壞了,騎乘就馬上結束了。Marco Osborne在Oregon enduro賽決賽時就是這樣。用鋁框撞擊在石塊上,通常不會有太嚴重的結果。鋁框可能會凹陷,但還是可以繼續騎。從這裡學到什麼?那就是在對的時機與地方才用碳框。

我希望能說WTB的碳框領先其他競爭者好幾光年之遠。但事實上是,如果給一個大塊頭用,又撞在石頭上,結果可能是個爆掉的框。他可能寧願使用鋁框。我能實在說的是,我們碳的框比CEN衝擊測試標準還要強。我用上最好的鋼絲座螺絲,堆疊方式與樹脂也是獨一無二,還有它是ETRTO無內胎標準。這個框有所有必需的特點,能成就一趟暢快的騎乘,它非常耐用。現在我成了行銷人員了。事實上,我們必須做出能承受Weir、Cruz、Osborne與其他職業選手狠操的產品。這些選手促使我們開發出新的碳材纖維堆疊方式,變換不同的樹脂膠料。這些框堅不可催嗎?不。他們很強壯嗎?是的。比競爭者的產品更強?是的。比鋁材更強?不。比鋁材性感?那肯定是。

WTB i25
Frequency i25輪框式WTB推出最寬的框,內緣寬度25mm。

Trek引進了更寬的花鼓規格,我們也看見輪框越來越寬的趨勢。這些看起來都是改進,卻不是創新。你覺得輪框技術下一步大改進會是什麼?

更寬的花鼓規格的確會讓輪組更穩定,這是一項藉由增加Q factor所帶來的改進。你可以使用非對稱框,獲得跟沒有增加Q factor的花鼓一樣的感覺。寬框會增進輪框與外胎的剛性。在使用寬框時,外胎所帶來的感覺會有顯著差異。外胎感覺起來會更堅硬,過彎時也比較不會外翻。但是寬胎卻有重量的限制。我想在輪子科技的大改進應該是單車業界需要對外胎/輪框的密合規範先整合。你將會很驚訝地發現,外胎與輪框的表現會因為有著相同標準規範而大為增進。從那時起,我們才能再看下一步要走到哪,改進外胎與輪框材料,更遠就是減低重量與增加強度。

Author Info:
claudedore avatar

Member since Oct 11, 2008
273 articles

7 Comments
  • 1 0
 有心人!
  • 1 1
 翻译文章应该放到CB网站上啊!怎么放到这里了
  • 1 0
 PB上大部分翻译的文章其实是台湾的车友在写
  • 2 0
 別搞錯了,CB跟PB是完全沒有關係的兩個網站,至於CB為何把PB的文章貼過去,這就要去問CB了
  • 1 0
 不知者不为过啦
  • 2 0
 目前認為CB跟PB有關連的人多嗎?
  • 1 0
 没有人在认为CB跟PB有关联,上面这位车友这样说可能是因为他以为你是大陆人,中文内容就应该发在CB上才会有更多的人看到,仅此而已。







Copyright © 2000 - 2024. Pinkbi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dv65 0.031719
Mobile Version of Website